2024年度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省第一;吉湖国家湿地公园、起凤山福海公园入选全国首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名单,环境教育新添好场所……
近年来,江西吉安市始终坚持打基础、抓重点、重实效,深入推进环境教育,春风化雨润物无声,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环保理念,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。
教育基地建在家门口
初夏之际,万木葱茏。位于永丰县恩江南岸湿地公园内的赣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地,新植的绿植随风轻曳,充满着勃勃生机。
“这是江西省首个融法于景、寓教于园的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地。”永丰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宋军平介绍,基地依托恩江沿岸1.5公里长的大环带,展示“一大基地、五个功能片区”的规划布局与建设成就。
漫步基地,只见生态环境法治宣传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展示、生物多样性与增殖放流、生态修复与美丽建设示范、碳汇林(示范)等五个功能片区依次排布。
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展示区,LED屏幕上正在播放典型案例。“通过以案警示、以案释法,进一步强化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。”宋军平说。
将教育基地建在居民家门口,不仅丰富了教育平台,也美化了人居环境。“现在,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,法治教育的优选之地,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士前来参观学习。”当地居民熊先生深刻感受到了基地建设带来的变化。
类似赣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地这样的环境教育基地,吉安市已有多处:庐陵生态公园、古后河梦回庐陵旅游景区、神岗山公园、螺子山公园等打造成河长制主题公园,五百里赣江“最美岸线”、遂川千年鸟道等塑造为吉安的生态地标。
截至目前,吉安市拥有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4个、国家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1个、国家级生态乡镇46个、国家级生态村3个等。
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
“能告诉我,我们身边常见的大气污染有哪些形式吗?”“雾霾”“汽车尾气污染”“道路扬尘”“秸秆焚烧”……3月5日,峡江县的环境教育“开学第一课”在县实验小学举行,孩子们纷纷抢答。
峡江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化身为“环保宣讲员”,为实验小学六(1)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大气污染防治课——《追寻“蓝天”下的幸福》。
“这堂课非常精彩,我们都非常喜欢。通过学习,我们掌握了大气污染防治知识,知道了如何保护蓝天。”六(1)班的陶莫同学说,“我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和家人、朋友们分享,动员他们一起参与生态环境保护,共同守护我们的碧水蓝天和生态家园。”
打造环境教育“开学第一课”品牌,正是吉安市坚持从娃娃抓起、深化环境教育的生动写照。
近年来,吉安市依靠全市党团队伍、少年先锋队、青年环保社会组织、青少年志愿者等新生力量,建立了“党团员+社会组织+志愿者”组织模式,成立了436支环境教育志愿者队伍,落实志愿者总数超1万人,构建了市、县、乡三级环保教育志愿者组织体系。
教育是根,文化是魂。吉安市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作品:泰和千烟洲红壤开发模式载入高中地理教科书;出版发行《我是河长》,为国家推行河长制以来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关于河长的图书。
环境教育有趣又好玩
挑选一个废弃塑料瓶,剪去上部,保留底部,涂匀黄色颜料,晾干;从废纸箱中剪出狮子的鬃毛和尾巴;在黄色卡纸上绘制小狮子的面部和耳朵;再将这些部件巧妙组合……看!一个由塑料瓶变身的小狮子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。
3月28日,在吉州区壹街区“i吉收”活动室内,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志愿者们的细心指导下,利用废旧物资制成一件件精美的小艺术品。这些艺术品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,令人赞叹不已。
这样既有趣又好玩的环境教育活动,目前在吉安市各地频繁上演。
居住在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井冈山电厂附近的曹先生,曾对电厂烟囱排放的“浓烟滚滚”表示不满,并多次进行信访投诉。
然而,这一长期存在的信访投诉问题,却在一次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中得到了圆满解决。
那天,井冈山电厂举办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活动,邀请附近的居民参观体验。曹先生表示,通过深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,他平日里看到的“浓烟”并非真正的烟雾,而是水雾。“从烟囱排放的烟气含有大量水蒸气,遇到外界的低温空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,形成了‘浓烟滚滚’的视觉错觉,实际上对空气质量并无影响。”
曹先生深有感触地说:“解决信访投诉问题,关键在于公开透明,关键在于沟通了解。”近年来,吉安市充分发挥环保设施和环境教育基地的作用,定期向公众开放,年均接待参观人数6万余人次,引导公众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,加深对生态环境的了解,提升环保意识。
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赵木苟表示,未来,吉安市将继续创新环境教育方式,吸引更多公众参与,共同守护绿水青山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。